阅读提示
疫情防控期间,突破时空限制、无接触的“云培训”,成为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如今的“云培训”,不仅搭载新技术、富有科技感,还更注重趣味性、增强体验感。随着5G等新技术日益成熟,专业人士认为,实操技术难以线上化的问题将得到化解。
直播、可穿戴设备、小程序打卡签到、微信群互动……相比以往多停留在“网上听课”的线上培训,如今的“云培训”科技范儿十足。
疫情防控使得线上培训成为提升劳动者技能的主要途径。记者采访发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云培训”旨在实现各行业人员培训的全流程线上化,包括培训前期的需求调研、课程制定,培训时的人员管理、进度跟进,培训后的效果监测、方案调整等多个环节,均在“云端”进行。
解决了时空难题,降低了培训成本
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不少用人单位每年都会开展线下培训。受疫情影响,今年大量培训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今年以来,“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先后实施。这种“无接触培训”,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帮助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未就业毕业生等群体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截至4月中旬,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公布线上技能培训平台共计893个,涉及职业超100个。
“我们一家分公司的培训规模就达千人以上。”北京一家保险公司部门经理周倩表示,为在疫情期间拉新拓客,公司通过远程办公制定了为期1个月的线上培训方案。她介绍,通过在腾讯会议上课、微信群打卡互动、手机客户端微课等多平台联动,公司为各地的新代理人提供了专业知识、明星专家讲座、线上模拟签单等培训内容。
中国人才发展社群发布调研报告称,今年企业选用培训方式时,混合式培训、在线学习等因注重效率与效果受到较多关注。
推拿师祝小泉是“云培训”中受益的一员。她不仅参加了所在母婴护理机构的培训,还报名参加了健康管理师培训班。
公司培训时,祝小泉要在8时30分在微信小程序打卡签到,9时开始上课,上午和下午各培训150分钟。祝小泉向记者展示了记满培训笔记的本子和100多张课件截图,“培训进度快,要做多手准备才跟得上。”
“培训后还有线上考试,考不过须听回放、再考。”对祝小泉来说,理论考试不难,只是公司培训和健康管理师培训的时间常撞在一起,“好在线上培训可以听回放,这为我多学一门技能提供了可能。”
截至6月15日,全国线上职业培训实名注册人数已超过1324.5万人次,开展线上培训超过1208.1万人次。“‘云培训’解决了时空难题,降低了培训成本,未来发展空间较大。”企业培训师戴乐启说。
更注重增强体验感,提升培训效果
为提高培训效果,企业和培训机构常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寻求突破。较之过去,如今“云培训”的模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更注重增强学员体验感。
记者采访发现,今年以来,各培训机构通过直播、录播、微课、练习模考等方式拓展培训形式,还有平台提供“线上学习、线下实操”的混合式培训,通过人脸识别签到等督促学员完成线下培训,实现培训全程可控。
为了吸引职工积极参与培训,“云培训”的内容不再只是专业知识。职业整理师袁春楠表示,今年3月,一家公司邀请她上直播课。培训共90分钟,前1小时由她讲如何家居整理,之后20分钟由企业内训师讲保险知识,最后10分钟由她答疑。这是袁春楠首次体验外训师和内训师合作培训,学员们表现很积极。
“为了增加培训的趣味性,公司还请了潜水运动员、攀登爱好者、烹饪师,做生活内容的分享。”祝小泉说。
尽管表现突出,但在一些专家看来,“云培训”仍面临供需不匹配、实操技术培训难以线上化等困境。当前,“云培训”仍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对于需要线下实操的技术工种来说,“云培训”更多起到辅助作用。
另外,由于“云培训”开启了直播新模式,这对讲师的线上授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好演技’难以吸引学员注意力。”华商智业集团董事长刘春华表示,部分年纪偏大的学员不习惯直播培训,又不一定会听录播课,培训效果有时得不到保证。加之,大多数学员更愿选择免费或低价课程,而此类课程多是通识培训,无法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培训需求。
5G等新技术有助于实操技术线上化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向好,线下培训正逐渐恢复,“云培训”能否继续受到青睐?一些行业人士认为,“云培训”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培训主体的培训需求、培训内容的创新程度、培训技术的发展水平等。
“培训要创新形式,但先要明确培训需求。”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汪中求表示,培训主体要建立人力资源评估体系,精细化区分培训需求,以此作为培训形式的参照系。
要想把参训人员吸引在电脑前,培训内容的创新和线上培训师的培养也很关键。记者采访发现,学员普遍反馈较好的“云培训”一般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能让学员在相对放松的氛围下求知。“课程的吸引力和讲师的专业性格外重要,否则会导致打开电脑见不着人,导致‘云培训’流于形式。”戴乐启说。
技术是“云培训”发展的支撑。“‘云培训’的边界不在内容,而在于技术。”管理培训师李韬表示,他对“云培训”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事实上,已有不少企业突破“云培训”的边界,尝试将可穿戴设备带进工作场所,如京东物流曾推出VR头戴设备帮助员工提升分拣技能,宝钢集团将VR穿戴设备用于职工技能竞赛培训,还有餐饮企业将智能眼镜用于提升员工烹饪技术……可穿戴设备突破了场景限制,让“云培训”触达生产现场指导实训。
“随着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日益成熟,‘云培训’难以实现实操技术线上化的难题将得到化解。”李韬说。(文中周倩、祝小泉、戴乐启为化名)(本报记者 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