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团支部书记,患者需要我,我应该继续向前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管护师张霓始终战斗在一线。而鲜为人知的是,她正承受着失去亲人之痛。
疫情期间,张霓的大伯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前给她打电话寻求帮助,但那时张霓身在隔离病房,没有带手机……深夜,张霓流着泪,在日记中对将她抚养长大的“大伯爸爸”说:“会有天使替我来爱您。”
像张霓这样展现出强大勇气与责任的年轻“逆行者”,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华中科大青年群体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疫情中投入床位和医护人员最多的高校,该校10家附属医院投入医护人员约3.3万人、病床8900余张,管理方舱医院病床近6000张。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视频连线华中科大附属协和医院;在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更是称赞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这些“最可爱的人”中,有3500余名附属协和医院青年、3500余名附属同济医院青年,背后还有数以万计的在校大学生……面对疫情,一支支青春之师闻令而动,用行动书写“与祖国同舟、与人民共济”,团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穿上工作服的那一刻,就真的什么也不怕了”
“所有医护人员都在抢救患者。我的亲人已经没了,不能再让更多人失去亲人。”张霓和她的年轻团队连续近两个月坚守发热病区,主动承担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哪里有困难,她们就去哪里。
在疫情期间,病患的一切需求,几乎都由护士来完成。大到打针、抽血、喂药,小到打开水、送饭、递洗脸毛巾、关灯、找遥控器、倒水……年轻的护士们从未停歇。张霓介绍,科室里全员都选择留下来,“没有谁去逃避,大家想着的都是各司其职,尽可能地拯救更多生命”。
直到学校附属同济医院本部发热病房转运了最后一名患者,张霓所在的感染科一共有44名护士参加到防疫当中,完成了310张床位的医疗救治工作,接诊累计达万余例。很多人感慨:“不知道为什么,穿上工作服的那一刻,就真的什么也不怕了。”
面对疫情,学校附属协和医院团委发出《在防控疫情阻击战中充分发挥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通知》动员令。手术室团支部向医院党委递上了请战书,全体请战上抗“疫”战场,“手无寸铁,心有铠甲”。
学校附属同济医院团委率先提出倡议:“抗击疫情,青年先行,坚守岗位,有召必应!”团委委员带头,6名临床团委委员全部上一线,30多名团支书、近1000名团员主动请缨,不惧危难,参与一线工作,在预检分诊、隔离病房、发热病房、重症监护室等多个岗位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中有取消婚礼,甘心“疫情不散,婚礼不办”的护士;有离汉通道关闭前在高速路口递出孩子、火速返岗的急诊科夫妇。
在该校附属梨园医院,90后护士们守护着一批90岁高龄老年人的健康,他们相差约70岁,两代“90后”在这里温情“邂逅”。
该校附属同济医院90后护士汪妍在发热门诊战“疫”前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说:“在发热门诊工作的这段时间,从党员同事身上,我更清楚了党是什么、党员是什么,我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您战一线,我助后方”
“原来还能这么学啊!学习文言文好像没那么枯燥了。”说起最近的课外辅导,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小石兴奋不已。
两个多月前,小石的妈妈作为医护工作者不得不奔赴抗疫一线,小石为此郁闷了很久。
华中科大第22届研支团成员王鸿钏用手机开直播,倾听小石的心声。在他的帮助下,通过渐进性教学模式、课业辅导与游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小石从最初只能安静听十分钟的课,到如今能持续学习近三十分钟。
疫情期间,华中科大团委发起医务人员家庭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建立医务人员家庭服务台账,组建了581人的志愿者队伍,其中包括校级、省级青马班学员82名,还有西部计划志愿者、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等。
华中科大校医院和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梨园医院,武汉第一医院,湖北肿瘤医院,武汉儿童医院……志愿者和七所前线医院的医生、护士建立了对接关系,精心组织开展线上服务,服务内容涵盖了学业辅导、读书交流、益智游戏、兴趣课堂、老人陪伴等。
土木学院的学生卢孝巍担任初三年级辅导组组长,带领小组负责5名初三学生的辅导。此前,他在担任“大手拉小手”公益团队队长期间,筹备了美术、音乐、手工等18门兴趣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